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,為紀念紅軍長征80周年,中央人民廣播電臺《長征,從這裡出發》特別報道組繼續在江西革命老區追尋紅色足跡,展望金色未來。昨天,報道組走進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贛州市興國縣,探訪蘇區精神如何在新時代熠熠生輝,助推贛南地區經濟民生又好又快發展。
  鐘發鎮:我是13歲就去當紅軍,爬雪山,過草地……
  說話的這位老人,名叫“鐘發鎮”,今年已經 95歲高齡。1932年,只有13歲的他在興國縣長岡鄉參加紅軍;由於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利,鐘發鎮作為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員,跟隨中央紅軍部隊爬雪山、過草地,飛奪瀘定橋。如今,老人眼睛看不清了、耳朵也不好使了,但長征是這位紅軍老戰士揮之不去的記憶,講起當年的故事,仍清晰如時光倒流。
  王求:現在老紅軍恐怕全縣也沒幾個了吧?
  鐘發鎮:現在全市只有4個。
  王求:老人家是其中之一,您有福氣啊。
  鐘發鎮:感謝黨中央、習主席,照顧我們很周到,一輩子牢記共產黨的恩。
  王求:你們打下的江山,我們來繼承了,好生活都是你們用生命換來的,用鮮血換來的。
  紅軍長征12個主力師有7個師是從興國出發,其中“少共國際師”、“工人師”、“模範師”三個師均是興國子弟。蘇區時期,僅僅23萬人口的興國,參軍參戰人數卻達到四成,五萬多人為國捐軀,有名有姓的烈士2萬3千多名,他們中一半以上犧牲在長征途中,相當於每一公里長征路就有一位興國籍的戰士倒下。正是這生與死的考驗,讓興國孕育出5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;正是這血與火的洗禮,讓興國人的紅色激情一直燃燒到今天。今年已經76歲的埠頭鄉長青藝術團團長王九秀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山歌大王,她常年組織縣裡退休的老同志一起,自編自導自演山歌、鑼鼓詞、小品,宣傳黨的政策,傳承紅色文化。
  王九秀:我們到了每個省都要到敬老院去。我們到敬老院,敬老院的同志好激動,站起來,都差點跌倒了,你們還要來呀,你們還要來呀,我們會我們每年都會來。
  王求:對他們來說很難得了。
  王九秀:對對對。我就說哪怕敬老院有一個同志在,我們都認認真真把這套節目演好。
  王求:退休的這些老同志這就有事兒幹了,它有公益性,比如去敬老院,等於為那些老人服務了嘛。
  在興國,人們更習慣把王九秀老人親切的稱作“大姐”,大姐唱的這首《蘇區幹部好作風》也在當地廣為流傳。“自帶乾糧去辦公”“夜打燈籠訪貧農”等歌詞反映的都是當年蘇區幹部扎實淳樸的好作風。時隔八十年,“清正廉潔、一心為民”這些好精神依然在傳承和發揚著。“送政策、送溫暖、送服務”的三送政策在當地緊緊貼住了群眾的心。興國縣銘恩新村是由楓林、垓上、程水、玉口、旺口五個村113戶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戶共同組成。原楓林村村民胡世瑞中年喪妻、晚年喪子,家中生活困難,沒想到土坯房改造讓他成為了受益者,政府不但出低價還幫他籌資蓋起了新房。
  王求:過去說樓上樓下,電燈電話,現在都有了嗎?
  胡世瑞:我們解決了,都是政府給我們解決的。門口的道路設施啊,水啊,排污啊,廣場燈啊,都是給我們配好套的。
  胡世瑞說,他現在的幸福是黨給的,所以他建議給他們的新村取名銘恩村。
  胡世瑞:黨的恩情好,好銘記黨的恩情。
  王求:名字起的好。
  胡世瑞:要實實在在銘記,不但我們這一輩銘記。
  在“銘恩村”,記者還看到了一個留守兒童視頻聊天室,當地留守兒童多,一個小小的視頻鏡頭,就可以傳遞孩子與父母親的血脈親情。
  埠頭鄉黨委書記宋平榮:留守兒童有什麼事情就通過管理員跟父母約,他就不會到外面的網吧裡面去;社區管理、安全問題得到了保障。
  王求:這是方法創新,這個現在效果好嗎?
  宋平榮:效果特別好,你看像這裡,我們這裡就有一些資料,兒童的情況登記表,包括他父母是什麼名字,他父親在哪裡務工都有電話號碼這些都有,連QQ號碼也在這裡面有了。
  目前僅興國縣完成土坯房改造任務23196戶。幹部心裡裝著百姓,百姓心裡就揣著熱情。在興國,大批農民通過種臍橙果樹實現脫貧致富,興國縣果業局局長王興平說,“贛南臍橙”的品牌和“世界橙鄉”的美譽正在廣泛散播。
  王求:它這一畝地的收入按照今年的這個行情是多少?
  王興平:2噸左右,如果按照2塊算,那麼就4000塊。
  王求:那也比種糧食……
  王興平:那強多了。所以贛南的果農200多萬,都在裡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收益。現在是應該是贛南,包括我們興國人民的一個搖錢樹。
  (稿件來源:中央台、江西台、贛州台)  (原標題:[長征,從這裡出發]傳承蘇區精神 助推贛南蝶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r46lrjf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